先贤的宝贵思想基本都记录在中医古籍文献当中了,而去刻苦钻研这些书才能够切中要领地去体悟中医的核心思想
个人主页
未病先防、有病早治、调制未病、综合辨证、治病求本。 中医是非常高级的学问,吾辈当不遗力地去复兴中医。
汤剂: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散剂: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丸剂:丸者缓也 膏剂:膏滋药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麻黄汤中以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方剂。若于方中减去辛温的桂枝,加入辛寒的石膏,则组
君 臣 佐:协助、制约 使:引经、调和
方剂:在治法的指导下将药物组合成方剂 意义: 君 臣 佐:协助、制约 使:引经、调和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单行
火制法:煅、炮、煨、炒、炙、烘焙 水制法:洗、漂、泡、水飞 水火合制法:蒸、煮、淬
根据该药治疗病变而分类的
指其性能的趋向性。 升指上升,降指下降,浮指浮散,沉指沉潜。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而言的。升与浮同
四气:四性,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性质比较平和,故称为“平性”。
摩擦法.熏蒸法、溻浴法、涂敷法、贴法、熨法、摩擦法、塞法、嗅法、滴眼法和点眼法、滴法、含嗽法和含噙法
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
下法:泻下法,是通过泻下而通便以攻逐实邪、排除积滞而治疗里实证的方法 消法:消散法。是利用消导、消散
少阳病、肝脾不和、肝胃不和、邪犯肠胃等证。
辛凉解表、辛温解表、扶正解表
因阴虚而致阳热亢盛者,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应滋阴以制阳。
标本先后,是根据具体病情的缓急轻重而决定的,标急于本,当先治标,本急于标,当先图本。
反治:是采用顺从疾病外在现象而用药的治疗方法,即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反治法,又称从治法,从
这是根源。治病如挖草,得除根,不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
外感风寒 外感温热 温病
脏腑辩证: 心: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心火亢盛,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痰迷心窍 肺:气虚,阴虚,风寒
以舌家、脉象为主要依据,证状可不细究。
表证入里:多因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或邪气过盛,而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 里证出表:多因正确的
1.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变部位的。表指经络、肌表部位,里指脏腑、筋骨、气血等。表证多见于外感病
八纲辨证以阴阳为主体,是其他辩证法的根本。
证,是证候的简称,它不同于病变所反映出的个别外在现象——症状,而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和体征,对疾病发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弱。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一般主表证。为外邪袭表,正气趋向
脉象:脉情形态等的变化。 有胃,是指脉来去从容节律均匀;有神,是指脉象和缓有力;有根,是指尺部沉取仍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的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癃闭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阻
渴欲饮水:或欲冷饮,多为热盛伤阴,津液不足。 渴而不欲饮水:渴欲热饮,饮而不多,或渴而不欲饮,若小便
不通则痛
正常的:在阳热亢盛时,可蒸化阴津外越而为汗,即阴随阳走; 病态的:卫阳不足,卫外不固,使阴津外越而为
潮热:大便燥结,手足汗出,舌苔黄燥。气虚、阴虚、虚损证(肝、肺、肾阴虚等)、血虚、血瘀,气郁 外感恶
1、问一般情况 2、问现在病情: 1)寒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恶寒发热、寒热往来 2)汗:自汗、盗
【闻】 1、听声音 语言、气息、咳嗽、嗳气 2、嗅气味 口气、体味、排泄物
舌苔: (1)白苔 多主表证、寒证。薄白苔本为正常舌苔,但在感受外邪时,则表现邪犹在表,尚未传里。舌
舌苔: (1)白苔 多主表证、寒证。薄白苔本为正常舌苔,但在感受外邪时,则表现邪犹在表,尚未传里。舌
心开窍于舌,又为脾之外候;五脏六腑之经脉又直接或间接地与舌相通。 一般来说,舌苔反映人体气(主要指胃
1、颜色 小儿正常指纹,色呈浅红,只见于风关之内,隐隐可见,但不浮露。鲜红者,主外感风寒;色紫红为内
寒:清,无味 热:浊,有味
痈: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明显者为痈,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部位较深,常不高出皮肤,局部肤色不变
眼窝深陷:津液不足,精气已衰。 耳流脓水:肝胆湿热。 人中缩短:脾阴绝。 牙齿松动:肾虚,或虚火上炎
望神、望面、望目、望舌、望形体姿态、望排泄物、望头鬓五窍、望皮肤、望小儿指纹。 神:一指人的精神,二
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变过程:正邪相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 升降出入:升指升清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者; “
(3)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有升散的性质,所以侵人则使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则津伤,见口渴喜饮,心烦,小便短赤等症状。汗出太多,则气也随之而耗损,出现气短乏力。津气耗伤太过,甚至可以引起冷汗
图片来源于第一章2.2 《素问》: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阳明是是两阳相合,厥阴是两阴交尽。阳明和厥阴是相对的吗? 第二章2.
李文强老师的这本《中医概念入门》,是一本十分适合中医爱好者和新手小白入门的教材! 李校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了复杂深奥的中医概念。书中多次以室内暖气作为比喻,将阴液比喻为暖气中流动的水,阳气比喻为水
图片来源于第一章2.2 《素问》: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阳明是是两阳相合,厥阴是两阴交尽。阳明和厥阴是相对的吗? 第二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