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属清热燥湿药,以清热燥湿为主,并有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湿热蕴结及痈肿疮毒等证。 黄芩、黄连、黄柏三
个人主页
石膏与知母常同用于肺胃大热,津伤烦渴之证 石膏大寒,清热之力最强,主在清解,多用于肺胃热盛之证; 知
石膏功专清解,内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肤之热。 凡急性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躁、口渴引饮,汗出、脉洪大,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为清热药。 清热药分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 一是清解气分实热,用于
大黄:药性峻烈,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可轻用。孕妇或经期、产后、哺乳期均慎用。用法:生大黄泻下力强;
**大黄与芒硝:**可荡涤肠胃,泻下通便。 大黄,苦寒攻下,具有泻热通便,泻火解毒,凉血祛瘀之功,凡
大黄:以清泻为主要功效。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及活血祛瘀作用。 大黄可治: 温热病热结便秘,高
攻下药:性味多属苦寒。荡涤肠胃,泻下通便,清热泻火。 润下药:和缓,润肠缓下。润燥滑肠,软化大便,促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除肠内积滞和体内积水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统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适用于里实
使用均不可过量。 麻黄:发汗之力较强,表虚自汗及肺虚喘咳者忌用。发汗解表大多生用,平喘止咳蜜炙用。
三者均有升浮发散、退热的功效。 葛根 辛甘性凉,升阳散邪,生津止泻,可鼓舞脾胃之气。 柴胡 辛苦微寒
桑叶、菊花均可善疏散风热,清泄肝火。 桑叶苦甘性寒,轻清发散。主入肺、肝二经。疏散肺经风热,宣散燥气
薄荷、牛蒡子、蝉衣 均为辛凉解表药,可发散风热、宣肺透疹,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期、疹发不透。其中,发
紫苏、荆芥 - 缓和发汗,一般风寒感冒常用。 紫苏 - 辛温芳香。归脾、肺经,主入气分。 苏叶长于发
三者均有发表、祛风湿的功效。 祛风湿之力:羌活>防风 羌活 白芷 防风 性味气 辛苦温,升散 辛温,
麻黄、桂枝、细辛都有发汗解表、发散风寒作用,其中以麻黄为最强! 麻黄、桂枝入太阳经,细辛入少阴经。
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所致风寒表证,以及咳喘、水肿、疮疡、风湿痹痛等证兼有表证者。 辛凉
凡能发散表邪、杰出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表证:发热、 恶寒、恶风、头痛、身痛、肢痛、无汗或有汗、
炮制即中药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的作用 1,消除毒副作用 2,改变药物性能,
1,配伍禁忌:相恶、相反的配伍关系,见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服药禁忌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
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性,有选择的将两种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中药配伍除了单独用之外,还有六种关系
归经,是药物对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掌握药物的归经,有利于临床用药的选择。但需注意:①结合四气五
中药的作用同疾病表现的趋向(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相对来说,也有升、降、浮、沉的性质:升是上升,降
四气,指药物有寒、凉、热、温的属性。寒、凉药物可用于热证;温、热性药物可用于寒证。 五味,指药物有酸
古人的精神性比现代人更强,因此能感知到更多的信息,古籍文献阐述了原理,记录了前人摸索总结的经验。是我
中医医疗思想有我们还无法理解的先进性,可以做到未病先防,治病求本;中医医疗手段方法多样,可因地制宜、
汤剂:作用迅速,吸收快,药物加减灵活。“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散剂:直接对胃发生作用,吸收较快,多
“七方”和“十剂”是方剂的两种分类方法。 “七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 “十剂”为:宣、通
方中药物的加减而发生改变,可改变方剂的作用和治疗范围,如, 麻黄汤-治外感风寒,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君:为主要成分,针对病因或主证。 臣:为辅助,加强君药的作用。 佐:治兼证/次要症状;制约君药之毒性
方剂,是以中医学为指导,以药物为基础,把若干药物按一定原则和比例加以配伍组成的。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①乌。藻戟遂芫俱战②草,诸参辛芍叛③藜芦。 注: ①攻、②战、
古人把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六类,再加单味药的应用(称为“单行”),合称为药物的“七情”。 六
炮制方法分三大类:水制、火制、水火合制。 水制法有:洗、漂、泡、水飞; 火制法有:煅、炮、煨、炒、炙
归经,是指针对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部位而选用相应药物的理论。
药物升降浮沉,是指其性能的趋向性。升指上升,降指下降,浮指浮散,沉指沉潜。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有:
四气指:寒、热、温、凉。 寒、凉:属阴,治阳热证,清热泻火; 热、温:属阳,治阴寒证,祛寒助阳。 五
13种: 熏蒸法 溻浴法 涂敷法 贴法 熨法 摩擦法 塞法 㗜法 滴眼法和点眼法 滴法 含漱法和含噙
要熟知,并灵活运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
消法,渐消缓散,用于气、血、痰、食、湿等壅滞而成的积滞痞块。 下法,猛攻急下,用于燥粪、瘀血、停痰、
和法调节气机,助正祛邪,恢复人体机能,用和解,解郁,疏泄,调和类药物。适用于: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
汗法可以开泻腠理,逐邪外出,可用于:①表证:邪在皮毛肌肤,还未入里时;②有表征特征的水肿、疮疡初期(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因阴虚而致阳热亢盛者,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应滋阴以制阳,即所谓”壮水之主
一般情况:治病当求其本。 例外情况:标病甚急:“急则治其标”;标本并重:“标本兼(同)治”
“反治”是顺从病变外在的现象(假象)用药,如热象用热药。本质上还是正治。 常用的反治法: 辨寒热:(
要透过现象(症)看本质(证),明确主次关系。抓主证,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既病防变。早诊断、早治疗。 “邪风之主,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
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之邪,并给出了病邪传变的规律。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温热病,按病情的
气血津液辨证:分析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从而辨识不同证候的方法。 脏腑辩证:以藏象学说为基础,将四
谢谢老师解答!之前的确没有看仔细,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日地平衡”是太阳能量(阳)和地球物质(阴)的平衡; 其中,地球物质(阴)是 “天地平衡”中的气态物质(天气)和固液态物质(地气)。 对于心这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