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1 )理论的获取必须通过学习经典,经典医籍是中医药
个人主页
体会到中医思想的先进性和治疗手段的优越性。 先进性体现在疾病的防治方面,中医了解病症的传化,能在病情
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作用迅速,药物加减灵活,适用于病情较急者。 散剂能直接对胃发生作用,吸收亦较快,
七方分类法,将方剂归纳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 十剂分类法,将方剂归纳为宣、通、补、泄、轻
方剂中主要药物的配伍变化,其主要作用亦随之发生改变。 例如:麻黄汤中以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是治疗伤
君药:是方剂中的主要成份,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君药治疗作用
方剂,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药物为基础,把若干种药物按一定原则和比例加以配伍而组成的。它是临床治疗
《十八反药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药歌》
药物的“七情“是指用药七情:即单引,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共七种,故称药物“七情” 古
炮制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火制、水制及水火合制三类。 火制法,是指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使其干燥、
针对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部位而选用相应药物的理论,称为归经。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即表示药物作
药物升降浮沉,是指其性能的趋向性。 升指上升,降指下降,浮指浮散,沉指沉潜。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
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凡有清热泻火作用的大多属寒性或凉性;祛寒,助阳作用
1. 熏蒸法 2. 溻浴法 3.涂敷法 4. 贴法 5.熨法 6.摩擦法 7.塞法 8.导法 9.
汗下并用:内外壅实,表里俱急之时,就不应拘执先表后里的常规,必须采用汗下并用的方法治疗 温清并用:人
消法与下法虽均有消除有形实邪的作用,但在临床运用上二者有所区别。 下法是对燥粪、瘀血、停痰、留饮等严
和法的主要作用是和解少阳、调和肠胃、调和肝脾等。适用于少阳病、肝脾不和、肝胃不和、邪犯肠胃等证
即解表法,主要是指用辛散轻宣的方药,组成适当的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 同是病邪在表,由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因阴虚而致阳热亢盛者,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应滋阴以制阳
治病当求其本,所谓治本,就是治疗的根本原则。一般情况下,是先治本而后治标,因为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
反治:采用顺从疾病外在现象而用药的治疗方法,即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假像一致。又称“从治法” 寒因寒用
治病求本,就是治疗疾病时,必须要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
既病防变,是治疗上的预防措施。凡疾病的传变,一般都是由浅入深,并可由这一脏腑,传至另一脏腑。所以,疾
六经辨证,是用于外感风寒之邪在发病过程中的辨证分类方法。是伤寒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
脏腑辨证主要是以脏象学说为基础,将四诊所获得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病变所在的脏腑部位及其性
真寒假热:内真寒是本质,外热是假象。真寒病在脏腑,以脉象,舌象,里证为依据。假热出现于皮肤表面,虽有
表证入里:多因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或邪气过盛,而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若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
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疾病病变部位的。表指经络、肌表部位,里指脏腑、筋骨、气血等。表证多见于外感病初期
这些辨证方法,虽各有特点,对各类不同疾病的诊断各有侧重,但在临床运用中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而构成
证,是证候的简称,它不同于病变所反映出的个别外在现象——症状,而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和体征,对疾病发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主病:一般主表证。为外邪袭表,正气趋向于表而抗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末节指腹触按病人一定部位的动脉(如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脉情形态等的变化,从而达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的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癃闭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
口干口渴,渴欲饮水,或欲冷饮,多为热盛伤阴,津液不足。 口干口渴,渴欲热饮,饮而不多,或渴而不欲饮,
无论是外感、内伤,跌打堕仆,无论是虚实、寒热,产生疼痛的病机均为脏腑、经络气机不利,即所谓“不通则痛
人在炎暑之际,皮腠疏松,同时由于阳热亢盛外发;或劳作,阳气受到扰动而外发,均能迫津外泄而汗出;人在寒
热有外感内伤之分,虚实之别。外感为实,内伤多虚。 外感:伤寒阳明腑实证,为日晡潮热,兼见腹满痛拒按,
一、问一般情况 问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婚姻、职业等;问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状况;问过去病史;
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 听声音主要是听病人语言有无伦次,及语言、气息声音的高低、强弱等,以及呃逆
舌苔1、苔色;主要反映病邪深浅(表、里)及病邪性质(指寒、热) 2、苔质:舌苔厚薄,辨邪气深浅;润燥
由于心开窍于舌,又为脾之外候;五脏六腑之经脉又直接或间接地与舌相通,所以,舌象的变化与脏腑,经络病证
舌诊,即观察舌象(包括舌形、舌质、舌苔)的变化。由于心开窍于舌,又为脾之外候;五脏六腑之经脉又直接或
望指纹,是指观察浮现于食指掌侧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分支循行部位。和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适于三岁
一)痰 白痰清稀,多为寒证,其中量多易咯,为湿痰;白痰及黄痰粘稠,为热证,其中量少难咯,为燥痰。咳黄
痈疽疔疖,属于外科病证。 痈: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明显者为痈,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部位较深,
眼窝深陷,为津液不足,精气已衰。两目上视、斜视、直视,多为肝风内动,或动风先兆,小儿见此,即发惊风抽
望诊,是医生对病人的神、色、形态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的观察,从而获取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神,一
病机的概念: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和饮:水液代谢的局部障碍形成的病
情志致病重于六淫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是“七情生于五脏又伤及五脏”。因为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