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以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法,故方中用木香、槟榔行气化滞为君药。青皮、陈皮、香附行气开郁,以助君药行气
个人主页
食积易于化热,故佐以苦寒之连翘清热散结
大安丸《丹溪心法》 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二两,治食滞兼脾虚,及小儿食滞。 小保和丸《医方集解》 小保
方中用山楂,以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消食健脾,更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消食下气,并
二者都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痛的作用 其中大建中汤主要以温补脾阳为主 而小建中汤中含有芍药,芍药酸甘
四逆汤是温阳剂,用以治阴寒内盛,心肾阳虚,虚阳暴脱真阳衰微之证。主治伤寒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
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不痛利多者,倍白术。 渴者倍白术,白术益气燥湿,故能生津。 蜷卧沉重,利不止,
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本方加枳实、茯苓,蜜丸,名枳实理中丸,治寒实结
附子理中丸组成:附子、人参或用党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功效及临床应用: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以上诸证,必须以脾胃虚寒为病理机转。也就是说,以上诸证是的产生原因都以脾胃虚寒为基础。
主治太阴病(脾,不是一个肺),脾胃虚寒。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清营透热;邪热由气分初入营分,发生神昏谵语之症。 犀角地黄汤:本方具清热
犀角地黄汤: 犀角一两(1.5~3克) 生地黄八两(30克) 芍药三两(12克) 牡丹皮二两(10克
组成:犀角三钱(9克) 生地黄五钱(15克) 玄参三钱(15克)竹叶心一钱(12克) 麦冬三钱(15
本方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主治阳明病热重,气津两伤,及夏天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背微恶寒,舌苔黄而舌
知母与石膏,均能清肺胃实热。然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知母苦寒滋润,重在清润。故清宣肺热多用石膏,清
组成:生石膏50、知母15、甘草12、粳米12 方义:方用辛甘大寒之生石膏为君,甘寒泻胃火,生津液,
本方与大承气汤比较,均具有峻下热结的作用,皆有便秘、潮热等症。 大陷胸汤,病位在中上二焦,症状以心下
大结胸证(即结胸之重证),病因为水热互结于胸胁少腹,其病位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脉沉弦
总结来看是:心下、胸协、**少腹(大便秘结)**硬满而痛,拒按手不可近;心烦口渴;舌苔黄滑厚腻,脉沉
组成:大黄18克、芒硝15克、甘遂1克,特点:大黄清泻除热,芒硝软坚,甘遂峻下逐水。 煎服方法:上三
古代: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 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
因为治热结旁流就是阳明腑实的一种表现。其症下利清水,色纯青,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痞”是自觉胃脘闷塞压重感,位置 在心下(鸠尾到中脘)。 “满”是指脘腹䐜胀感,位置包括胃脘和大腹。
大黄与芒硝相须为用。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胃肠,
二者皆为君。 小柴胡汤,只有一位君药,柴胡用量是半斤12克。 逍遥散中有当归芍药,柴胡三味君药。柴胡
本方组成:柴胡(10克) 芍药白(20克) 当归微炒(10克) 茯苓(10克) 白术各一两(10克)
本方组成:柴胡半斤(12克) 黄芩三两(6克) 人参三两(6克)甘草(炙)三两(5克)生姜三两(6克
组成:白僵蚕酒炒二钱(10克) 蝉蜕一钱(10克) 广姜黄去皮三分(10克) 生大黄四钱(6\~12
二者都是主治风热温邪客表,都为辛凉解表之方。 桑菊饮为辛凉轻剂,银翘散为辛凉平剂。 其中桑菊饮的解表
银翘散与桑菊饮都主治风热温邪客表,同为辛凉解表之方。 辛凉解表方剂必须在发热重于畏风寒,舌苔微黄,脉
麻黄汤为治疗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小青龙汤为治疗表寒里饮证
本方重用桂枝,再加片姜黄、细辛、威灵仙能通痹止痛、祛风除湿,可治风寒湿痹痛。使用需要注意,风温病初起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为解肌解表祖方。 古人认为本方“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适应证:风寒在表,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但不可用于风热表证,虚人体温不高,津液不足的禁用本方,
本方衍生出的方剂甚多,但不外宣肺平喘、表散风寒和通利水湿三大类。 其中宣肺平喘多以麻黄、杏仁相配,如
炙草扶正达邪,调和诸药,在方中一缓麻桂之峻而不伤正;一补中气而资汗源,为方中使药。
因为麻黄开腠理、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两者相须为用,发汗
表证,又有表寒与表热的不同。所以解表剂主要分为辛温解表剂(治表寒)和辛凉解表剂(治表热)两大类。辛凉
服药时间 一般来说,宜在饭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和治眼科病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治疟
煎药用具,前人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铜、锡、铁锅,因有些药物用金属器皿尤其是铁器皿煎煮,
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重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分钟,再下其它药,如鳖甲、代赫石
传统剂型:汤、丸、散、膏、酒。后剂型有所发展,种类增多,如饮、露、锭、饼、条、线、熏烟、熏洗、滴耳、
汤剂:把药物混合,一般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饮服,称为汤剂。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
临床实际则病情变化多端,因人各不相同,就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病人的临床证侯,生活习惯等予以灵活化裁,
根据病机的需要,在辨证立法基础上,按照理论上的组合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成方。这种组方原则称为君、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则称为“十剂”,即宣可去壅,通可行滞,补可扶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滑
汗:桂枝汤,麻黄汤 吐:瓜蒂散,三圣散 下:大承气汤,大陷胸汤 温:理中丸,四逆汤 清:白虎汤,清营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浮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治法。主治
砒石: 内服每次0.002一0.004克。入丸散用。外用适量,也不可过多。并不能持续服用,孕妇禁用,
“阴或阳某一方相对亢盛及其所致的寒或热,为虚。”什么是相对亢盛? 原文来源: 阴胜、阳胜,有绝对和相对之分。所谓绝对,是指对立的一方不衰,而另一方独盛;所谓相对,是指对立的一方衰退,而使另一方相对亢
口舌糜烂 与 口舌生疮 一样吗? 2.常见的火证 (1)实火 口舌糜烂,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实有力。 (2)虚火 常见的是阴虚火旺证,主要症状是:两颧红赤
请问,根据“兼其相生者即同气之化”理论,水、土为什么会兼化。水与土没有相生关系的。 来源: 兼化是出现本行自身基本属性所应出现的征象外,还出现其他行的征象的表现。书中提到一种同气兼化是①兼其相生者即同
先天之精真的可以由后天之精补充吗?如下课文: 肾中所藏的“先天”、“后天”之精,二者密切相关。其“先天之精”的补充,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供养; “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资助。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