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编撰,是分类注释内经的早期作品,加强了经文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理解掌
个人主页
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主治热邪内陷心包,以及中风窍闭、小儿惊厥属痰热内闭者。 至宝丹:清热
功用:主治寒湿痰浊蒙蔽清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之证。 治法: 苏合香、沉香、麝香、檀香、丁
本方主治:治痰热内闭、痰浊蒙蔽心窍为本,以身热烦躁、神昏不语之证。 方中犀角,清营凉血,透包络邪热;
主治热邪内陷心包,痰热蒙蔽清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证。 牛黄味苦性凉,清心肝二经之热,透包络热达于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方义: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共为君药。 当归、川芎、赤芍活血
主治:气血两虚,不能营养摄纳胎元而屡有堕胎之证。 方义: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当归、熟地
主治:阴虚内热之崩漏 方义: 龟板滋阴降火而益肾;白芍敛阴益血以柔肝;共为君药。 黄芩清上焦热,黄柏
主治:脾虚湿盛所致带下。 方义: 山药、白术健脾补中,白术燥湿,山药涩精,共为君药。 苍术、陈皮燥湿
组成:全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去皮尖十四枚、干姜炮黑五分、甘草炙五分。 功用:养血活血,温经止痛。
主治:治湿热与瘀血互结引起的肠痈(急性阑尾炎)。 方义:大黄泻下瘀热结聚,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活
主治:痰热痰血壅肺导致肺痈。 方义:苇茎为君,甘寒轻浮,善清肺热,为治肺痈要药。臣以冬瓜仁入气分清热
主治:乳岩,瘰疬、流注等属体气实者。 方义:牛黄苦凉,气味芳香,清热解毒、豁痰散结,善治痈肿疔毒,为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外科阴寒证。 方义:重用熟地温营补精为君,臣以血肉有情之品的鹿角胶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外科疮疡肿毒阳证。 方义: 方中重用金银花为君,甘寒轻清
本方主治类中风,有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所致。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折其亢
主治:肝阳偏亢,风阳上扰。 方义: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 山栀、黄芩清
方中羚羊角咸寒,入肝、心经,有较强的平肝熄风作用,又善清热。钩藤苦微寒,入肝、心包经,清热平肝,熄风
组成:川乌炮去皮脐六两、草乌炮去皮脐六两、地龙去土六两、天南星炮六两、乳香研二两二钱、没药研二两二钱
附子辛甘大温,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尤善祛头面之风。天南星辛温,善于祛经络中风痰,定搐止痉。二药合用,
本方以大队祛风药与养血、和血、清热之品组成。 方中以秦艽祛散一身之风为主,又配羌活、防风散太阳之风
组成: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煮一分、香豉一合。 煎服法:前二味杵为散,以热汤七合煮香豆豉取汁,去渣,和
涌吐后易伤胃气,要多调理脾胃,可少进稀粥自养,不可骤进肥甘厚腻,以免重伤胃气。 涌吐剂作用峻猛,只适
组成:炒六神曲十两、黄连十两、肉豆蔻煨五两、使君子五两、麦芽五两、槟榔二十个、木香后下二两。 功用:
乌梅丸主治厥阴蛔厥。寒热错杂之症。 白虎汤主治气分实热证,热极郁伏于内而见假寒真热症状。 大承气汤主
真人养脏汤主治脾肾虚衰导致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收摄不行、下注无度之虚寒久痢久泄。 乌梅丸主治久痢之病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人参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
方中以桑螵蛸咸涩为君,补肾固精,肾气固则遗自止,龙骨甘涩,安神固涩,并为君药。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当归
方中以补骨脂辛温善补命门火衰为君,以温肾暖脾;以肉豆蔻温中涩肠、五味子酸敛固涩、吴茱萸辛热补火燥湿为
方义:人参甘温大补元气,白术甘苦温健脾益气,二药为君药,补气健脾固中;肉桂辛甘大热以温肾阳、壮命火以
定喘汤: 方中用麻黄宣肺平喘兼以解表寒; 杏仁降逆平喘,两药相配,宣降肺气、化痰平喘之功效更捷,共为
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三药合用,使气顺痰消,食
本方可止咳化痰,疏风解表。且具有温润平和,不寒不热的特点,所以一般临症运用得宜,可治疗诸种咳嗽。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甘草炒、陈皮去白。 功用:止咳化痰、疏风解表。 主治:风寒
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可广泛用于各种痰病,实为治痰通剂。
组成:半夏洗7次,橘红各5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 主治:痰湿症。 方义:方中半夏为君,燥湿化
本方诸药相配,具有轻宣凉燥,宣肺化痰的作用,能使表解,气畅,痰消,故是治疗凉燥症的代表方。 外感风寒
组成:麦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主治:胃虚有热,津液不足,虚火
适应证:治疗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喘咳痰血等证。 配伍意义: 生地黄甘寒质润,为养阴清肺润燥要药;
配伍意义: 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热解毒,为君药。 麦冬、白芍、丹皮清热养阴,凉血解毒为臣药。 佐以
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 方义:桑叶清宣肺燥,石膏清肺胃燥热,两药合用,泻肺胃燥热,治致病之源,为
组成: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
组成:益智仁(12克) 川萆薢(12克) 石菖蒲(12克) 台乌药(10克)各等分 主治下焦阳虚,湿
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药,温养脾肾,扶阳抑阴。 白术、茯苓、木瓜为臣药。白术、茯苓是一组对药,专治脾虚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以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以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证。 配伍
五苓散: 方中用茯苓、猪苓甘淡渗湿,通利小便,且茯苓还可健脾补中,共为君药。 泽泻甘寒渗泄,助茯苓、
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效:利水渗湿,化气健脾。 主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
功效:清热泻火以清其源,利水通淋以结其流。 主治:湿热下注导致的热淋、石淋等。 临床加减:石淋涩痛,
甘露消毒丹用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配伍意义:藿香、茵陈芳化清利,为君药。黄芩、连翘清热解
因为其病机是邪热留恋气分,交蒸不解,形成湿遏热伏之象,并且湿重于热,因此要使三焦气机宣畅,湿热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