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
首页
了解
课程
榜单
搜索
会员
ai辨证
书籍
博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五软
9.19
中医儿科学
又用钱氏地黄丸料煎服顿安。(《幼科准绳•
五软
》) 按:“天柱骨倒”,乃
五软
中之头项软,吐泻后“囟目顿陷”,“兼无面色”,脾肾阳虚...中医儿科学》) 〔文献摘录〕 《古今医统•
五软
五硬》:“
五软
证名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气衰而得,有因...昏漫,致使头、项、手、足、身体软弱,名为
五软
”。 《保婴摄要•
五软
》:“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
克汀病(胎怯)
8.48
中医内科学
与禀赋遗传有关。它主要表现痴呆、聋哑与“
五软
”、“五迟”。所谓“
五软
”,就是头软、手软、足软、肌软。所谓“五迟”,就是立迟...滋化,化源不济,中气不足,必需之养料缺乏,
五软
、五迟相继而生,势难得复。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的关系十分重要。在婴幼儿时期,注意出现
五软
、五迟症状,并且生活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
五迟
8.17
中医儿科学
稀少,不能言语,身瘦体弱者重。 本病应与
五软
相鉴别:二者均为生长发育障碍所致的虚弱...但本病以发育迟缓为特征,
五软
则以痿弱无力为主症。 (二)论治要点 本病依发病
(二)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7.46
黄帝内经讲解
为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五软
(头软、项软、手脚软、肌肉软、口软)等症,临床治疗
第八章杂病
7.28
中医儿科学
时数〕1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五硬、
五软
、五迟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常见证治。 2.熟悉解
鸡胸龟背
7.03
中医儿科学
风邪为患哉。” 复习思考题 1.何谓五硬、
五软
、五迟?各应如何辨证施治? 2.解颅、鸡胸龟背是如何
第一节 望诊
6.81
中医儿科学
头倾视深,精明夺矣。”倘因先天不足者,为
五软
之一。(见“
五软
”条)。望颅囟时,要注意面部顋颊外形的变化。如...为痹。手、足、头、项、肌肉软弱无力者为
五软
。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头项强不能俯视,口及肌肉
五硬
6.05
中医儿科学
处,每日二次。 〔文献摘录〕 《幼幼集成•
五软
五硬证治》:“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
痴呆
5.73
中医儿科学
饥饿不知,二便失觉等。 2.常伴有五迟、
五软
等发育迟缓的病证。 3.注意询问胎养情况及父母...不能自理,饥饿不知,二便不晓,常兼有五迟、
五软
之证,呈愚型面容,脉多弱,舌淡红。 治法:补益脑
第四章 小儿病因特点
5.42
中医儿科学
肾气不足则不能充养骨骼,温煦五脏,可发生
五软
(头、项、口、手、足、肌肉皆软),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实用中医文献学
中医药学概论
中药诊断方剂口诀
口诀浅释
临证程序
黄帝内经讲解
伤寒论讲解
金匮要略讲解
温病条辨讲解
本草备要讲解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喉科学
针灸学-上
针灸学-中
针灸学-下
名医医案选读
中国历代医籍选介
方剂讲解
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
中医概念入门
了解光明
光明人物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难经
桂本伤寒论
脾胃论
辅行诀
脉经
李可疑难病经验
全部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