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一)问寒热

    发热、怕热即恶热。寒、热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并见等。同时,寒、热又有...之分(见“八纲辨证”)、以及内伤外感之别。 1、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指病人只出现身寒,恶风恶寒之证,而无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柴胡桂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
  • 疟疾

    二日一发或三日一发者,有寒多热少者,亦有但寒不热者;有热多寒少者,亦有但热不寒者。病势...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者为热瘴;但寒不热或微热,或呕吐泄泻,甚则神昏不语,舌苔...汤加减。 (2)冷瘴 证候: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
  • 疟疾

    有散在发生。 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为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牡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
  • 小柴胡汤《伤寒论》

    余邪未尽,而内有水饮。亦治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之症。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
  • 58-70条

    寒热并见,又非少阳之往来寒热,更非三阴之但寒不热,而属阳明病之不恶寒,身热恶热之证。汗
  • 辨疟病脉证并治

    方 (即前方去人参一味) 疟病,多寒,或但寒不热者,此名牡疟,蜀漆散主之,柴胡桂姜汤亦
  • 第四章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启发辨证论治的思路,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但寒不热,便溏脉细,肢体面目俱浮,悉属阳虚见象...医案》) 此案脉证与舌不相符。医者抓住但寒不热,便溏,脉细等主证,辨证为阳虚。总之,对难辨
  • 后溪

    疏表,祛邪止疟;凡热多寒少加泻内庭、合谷;但寒不热加补太溪,灸大椎。本穴所以能止疟,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