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寒
3.55 中医药学概论二)寒 寒是冬季的主气,寒邪袭人,有伤寒与中寒之分。凡寒邪伤于肌表,则为“伤寒”;而寒邪直中脏腑的则为“中寒”。寒之病变,有内寒、外寒之分。内寒与外寒(伤寒、中寒)不同,它是人体阳气不足的反映。虽外寒与内寒不同,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如阳虚...寒的人,容易感受外寒;外寒侵入人体,常损伤人的阳气,导致内寒的产生。 1.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如寒邪外来,卫阳被郁,就会出现恶寒。若寒邪直中,损伤脾胃之阳,就会出现脘腹冷痛,呕吐...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所以寒邪是形成多种痛证的原因之一。如外伤于寒,使营卫凝涩,则周身疼痛;寒邪直中肠胃,则脘腹疼痛等等。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如寒邪侵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症见恶寒 -
第二章 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
3.5 温病条辨讲解其意若同方既出于伤寒论。自是治寒方,必非治温法,岂有治温而用治寒方者。于是一遇温热病,无不力闢伤寒方,更无人...有温、暑、湿、燥、寒(寒湿),基本上也是按风、火、湿、燥、寒辨病。其不同者是伤寒学派在辨病中缺乏燥病...偏”。在“厥证”的分类上,《伤寒论》分为寒厥与热厥两类,《温病条辨》也分为寒厥与热厥两类。对于“热厥”,《伤寒论》认为是:“厥深者 -
(二十)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
3.5 黄帝内经讲解阳病,阳胜则阴病(1)。阳胜则热,阴胜则寒(2)。重寒则热,重热则寒(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阴阳失调所...者当补,故治宜清热养阴。阴胜则阳病,是指寒胜伤阳之证。阴胜为寒属实,阳气衰微属虚,寒实宜祛,阳虚宜益,故治当祛寒扶阳。以上均属虚实相兼的证型,与单纯的寒证...重复,即两者相加。此有极盛的意思。“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指阴阳偏盛偏衰,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 -
(十)阴阳虚实内外寒热的病理
3.49 黄帝内经讲解十)阴阳虚实内外寒热的病理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1)。 《素问•调经论》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的现象。过去注家有的认为本文指阳虚感受外寒,但外寒属表实,与经文的“阳虚”概念不符,而且文中仅有...所说:“以卫阳素盛,与寒相持,恶寒少而发热多,故谓之阳盛,否则为外寒矣。” (5)“厥气”,厥逆之气,这里指寒厥之气。“不泻”,即不除去。“涩”,即不通利。“中寒”,即内寒。本文论述“阴盛则内寒”的道理。上焦阳虚,下焦阴寒之气则乘虚上逆而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3.49 金匮要略讲解冲激鼻窍而为喷嚏,故其人善嚏。 七、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1),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2)。 〔讲解〕本条论述中寒家阳气不足而欲嚏不能。 (1)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中寒家,里阳虚弱,脾胃运化失职,所以下利。 (2)欲嚏不能...胁下偏痛。 (2)其脉紧弦:脉之紧、弦主寒主痛,乃寒实之邪内结於里。 (3)此寒也,……附子汤:由於寒实内结,气滞不运,尤在泾云:“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所以治用温下方法,大黄附子...阴寒之邪气,因此,在治疗上,总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方法。其证属于寒饮厥逆的,用赤丸散寒化饮;其证属于血虚气寒的,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补益血虚,温暖气寒;其证属于阳衰寒结的,用大乌头汤壮阳祛寒;其证属于内外俱寒的,用乌头桂枝汤温里解肌。 本篇所载宿食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