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湿阻

    湿健脾为其总则,本病当与湿温相区别。 〔病因病机〕 湿邪致病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冒雨涉水,久居卑湿之地,湿邪入侵。内湿可因恣食生冷,嗜食膏粱厚味,伤及脾胃,水湿内...之职,水湿内停,聚津为湿,停于中焦,阻遏气机而成湿阻之证。 在发病中,内湿湿往往相合致病。湿为阴邪,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气相求,湿阻脾胃。况体质又有阴阳盛衰之异,故湿邪亦有寒化热化之殊。分述如下: (1)湿从寒化:若素体脾胃阳虚,则湿邪易从太阴湿土寒化,更加损伤脾阳,而呈寒湿...与消热燥湿 湿阻初起,湿困中焦,虽有脾虚,但非主要矛盾,应以祛湿为要务,湿邪透达则脾气自健,病亦随之而愈。化湿燥湿之法,可使困阻于中焦之湿邪得以宣化,使脾胃之健运、吸收功能恢复正常
  • 单元2

    湿留滞,清浊泌别失司所致。因此湿痹的成因当是内湿与外湿相合为患。“但当利其小便”,为治湿之原则,使湿邪由小便而去。 (2)湿家之为病,熏黄:“家”,居也。湿家,即湿邪居于体内之人,因有久患湿病的意思。湿郁日久则易化热,湿热外蒸,充斥肌腠,壅遏气机...之故,即下焦有湿郁所化之热,上焦有阳气被伤所生之寒。湿邪郁于下,津液不化则渴欲得水;湿邪遏于上,必恶湿而不能饮水,故口中干燥而烦。 〔临证意义〕湿有内湿、外湿之分,治内湿当利小便,旧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说法。治外湿则当发汗,下文就有治风湿“法当汗出而解”的明...不利、大便反快等里湿为主之证而设。若湿邪在表,脉不沉而浮,身疼重者,则当以发汗祛湿为宜,而不可拘于利小便一法。 湿郁日久,可以化热;湿伤阳气,亦可转寒,但无论湿热或寒湿,凡未化燥
  • 第十章 祛湿剂

    湿剂。 湿邪为病,有内、外湿之分。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面目浮肿等,多...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然表湿可以内传脏腑,里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与内湿为病,有时相兼互见。此外,又因人的体质有强弱...复杂变化。因此,治疗方法则有很大差别。如湿邪在上在表者,宜表散微汗以解之;湿邪在中者,宜苦燥芳香以祛之;湿邪在下者,宜甘淡以利之;湿从寒化者,当温阳化湿湿从热化者,宜清化湿热。根据湿病的不同表现及
  • (四)湿

    四)湿 湿是长夏的主气。夏秋之交,雨湿较多,所以长夏多湿病。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外,还与工作、生活环境有关...作业,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都可能成为感受湿邪的条件。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二者往往互相影响。外湿困脾,脾失健运,则生内湿;而内湿停聚、脾不健运、又易招致外湿侵袭。 1.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凡湿邪致病,常见肢体沉重痠困的症状。如头部有湿,清阳不升,则头重而昏。若湿留关节,则滞着不移,沉重难举,所以“湿痹”又名“着痹”。浊,即秽浊,指分泌物、排泄物有秽浊...湿温病等。 (3)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 因为湿与水同类,且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所以湿属阴邪。由于湿为阴邪,故易遏制、损伤阳气,尤其是脾阳。脾阳为
  • 小结

    小结 祛风湿药大多为辛温之品,能祛风湿而疗痹痛,充腠理而温筋肉,通经络而利关节,补肝肾...临床上也用于高血压病。木瓜、五加皮偏于去湿,木瓜善祛筋络间之湿邪,舒筋活络,为治湿痹脚气,吐泻转筋的要药;五加皮强筋骨、补肝肾...独活 辛、苦、温 肾、膀胱 祛风湿,止痛 ①风湿痹证 ②风寒表证兼有湿邪 3—10克 威灵仙 辛、咸、温 膀胱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 ①风湿痹证 ②诸骨鲠咽 6—12
  • 湿温(1) 寒湿(2)

    每服一碗,日三服。 〔讲解〕 本条述湿温的证候和治疗。 (1)湿温 温病发生于夏秋季节,即暑病之偏于湿者谓之湿温。其病机是因湿生热或因热生湿,其证候性质以湿热为主,故名“湿温”。 (2)寒湿 “寒湿”本书中焦篇原注谓:“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所谓“湿”,其意义有二:其一是指自然气候潮湿;其二,指人体...则非伤寒矣”。 上述证状的病机,主要是“湿”。湿蔽于表则寒,湿滞于里则化热,湿着于肌腠则身重而疼,湿结于中焦则胸脘痞闷不饥。湿阻清阳,脾湿不化,而证见舌白、口不渴、面黄、胸闷而不知饥等...由于助热伤阴,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湿温忌辛温发汗。 (6)下之则洞泄 “下”指苦寒峻下。湿温之湿虽主要是热与湿,内湿与外湿相合。内湿是由于脾湿太甚,脾虚失运所致。若以苦寒峻下,更伤脾土而
  • 小结

    湿解暑,疏散表邪,为暑令常用之品,对湿困脾胃,暑湿中阻等证,皆有疗效。 苍术、厚朴均具芳香燥散之...苍术辛香燥烈之性尤强,外可祛风湿,内可燥脾湿,凡湿邪为病,不论上下表里,皆可随证选用;厚朴苦温燥...藿香 辛、微温 脾、胃、肺 化湿、解暑,止呕 ①湿阻中焦,脘闷呕恶②暑湿湿温证③呕吐 5-10克,鲜品加倍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
  • 4.12叶天士治湿温案

    不运,湿复阻气,郁而成病。仍议宣通气分,热自湿中而来,徒进清热不应。 黄芩 滑石 茯苓皮 大腹皮...本案发病先由脾胃水谷之气不运,复感外邪(湿毒),阻遏气机,遂湿郁化热而成湿热胶结之候。其湿与热之关系乃热由湿化,湿裹热邪,热在湿中。根据此特点,治宜湿热并解,以化湿为主,使湿去则热孤而湿热易于分解。方用黄芩清热燥湿...白蔻仁宣畅中气以去湿,滑石、茯苓皮、通草、猪苓导邪下出而渗利去湿。 本案方药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名为“黄芩滑石
  • 第四章 芳香化湿药

    多辛苦,性偏温燥,既可化中焦脾胃之湿,又可疏畅气机,健脾和胃,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脘腹胀满,呕恶泛酸,食少体...淡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证。又因暑多夹湿,故暑湿湿温等证,亦可选用本类药物。 临床应用时,应根据...配温里药;湿热壅滞者,配清热燥湿药;根据湿性粘滞,易于阻滞气机的特点及“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原则,还常与行气药和利水渗湿
  • 三仁汤《温病条辨》

    讲解〕本方源于《温病条辨》一书,为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其病以恶寒头痛,胸闷不饥...对湿重于热者,最为恰当。至于暑湿而用此者,亦属同一机转。 方中用杏仁轻开上焦...用于湿温、暑湿湿重于热者。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