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子烦

    七八,所以辨有痰与否是关键。 如系阴虚而,多而不满,且伴一派阴虚之象;设为痰火而,则胸多痞满,临证中要细心辨清,以免犯虚虚实实...心胸之间,或冲于心,亦令也。若热而者,但热而已,若有痰饮而者,呕吐涎沫,恶食气,烦躁不安也。大凡妊娠之人...保肺,壮水滋肾为主。良甫以君、相二火论子,产宝以停痰积饮论子,未悉病机之要。若丹溪以子为气血壅聚胎元,热气上冲为病,亦是大概言之
  • 76-81条

    吐泻不止。 (2)发汗吐下后,……主之:“”有热与心烦双重含义,即因热以致。心中懊憹(ào nǎo奥恼),是心中烦乱特甚,无可奈何之状...”是和实相对而言,邪热与痰水、肠胃糟粕、宿食、湿浊等有形...气机不畅,故胸中有憋闷窒塞之感。此虚又兼见胸中窒,治用栀子豉汤清热泄。热除止,气机畅达,窒塞自解,故不必加用理气、畅气之
  • 栀子

    不可纯用寒药。气逆为火,顺气即是降火。治心懊憹不眠,仲景用栀子豉汤,王好古曰:者气也,燥者血也。故用栀子治肺,香豉治肾燥。亦用作吐药,以邪在上焦,吐之则邪...则心胸烦热可解,躁扰不宁自除,故有泻火除之效。本品尚可入肝,并有凉血止血作用。故凡热病...等凉血解毒、泻火除之品,如清瘟败毒饮,治热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
  • 曲泽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身热,渴,肘中痛,上肢颤动,转筋。 〔刺灸〕直刺0.8~1寸,或用三棱...拘急,可疏筋脉外,主要用治心胸痛、心悸、吐泻渴之疾,有通心络,除烦热,降逆止呕之效。《甲乙》:治
  • 238-242条

    242条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𢙐而,胃中有燥屎者,可攻⑴。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发汗所选用。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⑴。所以然者,本有宿食...阳明腑实经大下之后,六七日不解大便,而且不解,又有腹满痛之证,反映了虽经大下而燥屎
  • 竹叶

    辛淡甘寒。凉心缓脾,消痰止渴。除上焦风邪热,叶生竹上,故治上焦。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嫩而有力。 【讲解】竹叶功专清热除,兼能利尿。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佳,不宜久煎。 【临证应用】竹叶用于热病渴,常与石膏、麦冬等配伍,如竹叶石膏汤。用于心火
  • 淡竹叶

    讲解】淡竹叶以利尿通淋为主,并能清热除。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全草。高40...利尿通淋,以导小肠、膀胱湿热,兼清心除,清上导下为利尿清热除之品,适用于小便短赤涩痛,烦热口渴,口舌生疮
  • 承光

    清头明目。 〔主治〕头痛,目眩,呕吐,心,青盲。 〔刺灸〕平刺0.3〜0.5寸。可灸。 〔讲法〕见于《甲乙》。承指
  • 酸枣仁

    能醒脾。故归脾汤用之。助阴气,坚筋骨,除止渴 。敛阴生津。敛汗《经疏》曰: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血不归脾,卧亦不安。《金匮》治虚劳虚不眠,用酸枣仁汤。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炙,知母、茯苓...白芍、夜交藤等同用;若肝胆血虚而有热之虚失眠,心悸汗多者,可配知母、茯苓、川芎等同用,以
  • 小结

    石膏 辛、甘、大寒 肺、胃 清热泻火,除止渴 ①壮热渴②肺热咳喘③胃火头痛、牙痛④疮溃不敛、烫伤、湿疹...西瓜皮 甘、寒 心、胃 清解暑热,泻火除 暑热渴、小便不利等证 10-30 西瓜皮入煎克 剂 清热...痈肿、丹毒②热病渴 10-30克 枳椒子 甘、酸、平 心、脾 除解酒. 醉酒、烦热 10一15克 清虚热药 青蒿 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