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
首页
了解
课程
榜单
搜索
会员
ai辨证
博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十三)脉证逆从
8.57
黄帝内经讲解
涩脉。涩脉是气滞血少的反映,气滞血少,则
脉涩
不通,不通则痛。心主血脉,故
脉涩
不通,每易导致心痛,所以称“涩则心痛”。 形气有余
十三难
8.55
难经
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
脉涩
,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五脏各有声
(十六)诊尺肤
8.52
黄帝内经讲解
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
脉涩
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8.44
黄帝内经灵枢
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
脉涩
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
单元2
8.4
伤寒论讲解
恐则脉细面白;愧则脉浮面赤白无定;津亏则
脉涩
、唇口干燥。如此种种,皆不外“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8.37
黄帝内经素问
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脉涩
曰痹。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新病。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
脉涩
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胀。 脉从阴阳,病
切诊
8.24
口诀浅释
妇女见到涩脉不是巳经怀孕便是闭经。寸部
脉涩
为心血虚损、胸部疼痛,关部
脉涩
为脾胃虚弱,或两胁气滞胀满。尺部
脉涩
为精血两伤,或见肠结便秘、小便淋沥红赤。 【虚
(一)概论
8.21
黄帝内经讲解
以邪气有余也;其脉坚者,以邪气不散也;其
脉涩
者,以气血涩滞也;故为胀。”邪气盛实,气血涩滞
十难
8.17
难经
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心
脉涩
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
卷一
8.16
脉经
病在肾。(扁鹊云:小而紧)脉滑者多血少气,
脉涩
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实用中医文献学
中医药学概论
中药诊断方剂口诀
口诀浅释
临证程序
黄帝内经讲解
伤寒论讲解
金匮要略讲解
温病条辨讲解
本草备要讲解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喉科学
针灸学-上
针灸学-中
针灸学-下
名医医案选读
中国历代医籍选介
方剂讲解
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
中医概念入门
了解光明
光明人物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难经
桂本伤寒论
脾胃论
辅行诀
脉经
李可疑难病经验
全部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