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脐病

    脐部疾病。中湿润不干者,称“湿”;脐部红肿热痛或脓水溢出者,称“疮”;血从中溢出者,称“血”;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者,称“突”(又称“疝”)。 病的发生,多由脐部污染所致。故婴儿出生时,应...致小肠脂膜突入中而成,此则发为“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有断处理不善,脐部护理不当及啼哭过多的病史。 2.湿,脐部湿润,经久不干。 3.疮,脐部红肿热痛,甚则脓水淋漓。 4.血,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 5.突,脐部突起,虚大光浮,按之可入,但当啼哭、努挣...风》:“《千金》有风、湿、疮三者,皆因断后为风湿伤而成。夫风入肿腹胀,四肢不利,多啼,不能乳,甚者发搐,为风。肿湿经久不干,为湿。风湿相搏,令生疮久不瘥,为疮。有一不已,入于经脉,多变为痫。痫成作痫治”。 《幼
  • 第一章 新生儿疾病

    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不乳、胎黄、风的病因病机及常见证治。 2.熟悉风先兆症、危重症及其处理方法;熟悉风、湿、疮、血、突的内治法与外治法。 3.了解吐乳、夜啼、硬肿症的...或胎寒、胎热为患者,属先天的原因;断或哺养不当而致病者,属后天的原因。总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然后再辨明属阳黄、阴黄、瘀黄;风、病等可运用何种外治法,如何预防等。并应注意
  • 天枢

    天枢 〔定位〕中(神阙)旁开2寸(图32)。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功能〕调肠腑,理气滞。 〔主治〕绕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月经不调,癥瘕。 〔刺...见于《甲乙》。又称长谷。枢指枢纽,穴当旁,昔时依分上下,下应地,上应天,穴当旁,有干旋上下,分清理浊,职司升降之力,为中焦
  • 脐风

    风是初生儿因断时处理不当、接触不洁之物而导致的一种急性...为邪毒所闭,肝脾为邪毒所伤,遂成风。 (一)风邪犯表 疾病初起,风寒水湿之邪由口侵犯经络。肺主表而先受部,肺气不宣则患儿...卫生总微论方》:“初生剪,不定伤动,或风湿所乘,其轻者病在皮肤,而为疮不瘥;其重者则病入脏腑,而为风撮。亦如大人因破伤而感风,则牙关紧而口撮
  • 大横

    见于《甲乙》。别称肾气。平者为横,穴当孔横平旁开4寸,内有横结肠,主治大肠疾患,因名...则大便燥结自解。 按此穴定位有三说:一说旁3.5寸,一说旁4.5寸,一说平旁开4寸。此可能从正中量则为4寸或4.5寸,从孔旁侧量则为3.5寸的差异,今从《针方六集》平旁开4寸
  • 第三节 痈

    收口较速,如溃脓稀薄,则收口较慢。 附二:痈是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外科大成 痈》说:“痈,生于,大如瓜,突如瘤,属任脉与胃经。”《疮疡经验全书•痈》指出:“若不速治,即内溃,中出脓,四周坚硬出血水者即难治也”。《 疡医大全...引胡公弼曰,“毒发于,甚至中出粪”。《疡科心得集•辨腹痈漏论》中则有“小儿中撒尿”的记载。由此可见,本病溃后能较快收口...只有局部红肿热痛者为湿热蕴结,若病前有中排尿或渗液,病后中下方有索条状肿物,久治不愈者,多为漏。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特点是明显兼有湿邪。故
  • 十六难

    6.8 难经
    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
  • 腹结

    功能〕行气血,调肠腑。 〔主治〕绕腹痛,疝气,泄痢。 〔刺灸〕直刺0.7~1.2寸,可灸。 〔讲述〕见于《甲乙...腹,指腹部;结,有聚的含意,本穴主治绕作痛,气结胸腹,因名。本穴主要用治腹痛,泄痢,疝...之疾。《千金》:治绕痛抢心。《铜人》:治绕痛,上冲抢心,腹寒泄痢,咳逆。临床常配天枢调肠胃
  • (一)前、侧面观(见图51、52)

    腹:胸以下、横骨以上部位均称腹,其中以上称大腹,以下称小腹。小腹中,直下部位又称小腹,下两傍称少腹。 神阙:即。 丹田:下三寸左右的部位。 横骨:今称耻骨。 曲骨:横骨中央
  • 石门

    石门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下2寸(图128)。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布...培元,清热利湿。 〔主治〕腹胀,泻利,绕疼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萎,经闭,带下,崩漏...水消肿之力外,还可调经止带。《甲乙》:治下疝绕痛,奔豚气上。《大成》:治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