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温(1) 寒湿(2)

    热生湿,其证候性质以湿热为主,故名“湿温”。 (2)寒湿寒湿”本书中焦篇原注谓:“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所谓“湿”,其意义有二...姜附汤主之。 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也。按寒湿伤表阳中经络之证,《金匮》论之甚详,兹不备录...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讲解〕 此条是讲寒湿的证治。 关于“寒湿”前文已作讲解,其病机是因寒生湿,或因湿伤
  • 寒湿

    并列寒湿者,以湿温紧与寒湿相对,言寒湿而湿温更易明析。 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痛甚则肢逆、椒附白通汤主之。 此足太阴寒湿,兼足少阴,厥阴证也。白滑灰滑,皆寒湿苔也。脉迟者,阳为寒湿所困,来去俱迟也。不食,胃阳痹也。不寐,中焦湿...本条阐述干霍乱的证治。 (1)卒中寒湿,内挟秽浊 “卒中寒湿”,说明外感寒湿邪气,突然发病。“内挟秽浊”,指寒湿兼挟秽浊。吴氏认为,凡起病急骤、病者急重者
  • 寒湿(便血、咳嗽、疝瘕附)

    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 按痔疮有寒湿、热湿之分,下血亦有寒湿、热湿之分,本论不及备载,但载寒湿痔疮下血者,以世医但知有热湿痔疮下血,悉...寒湿亦语焉不详,因此在下焦篇中寒湿项下,再作补充,本条即是对上焦寒湿的具体补充。 “秋湿内伏”,指秋季初期感受长夏...温病兼湿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而“湿”又有“寒湿”、“ 热湿”之分,因寒生湿,即寒湿,不了解寒湿,则不能区别“热湿”,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处理热
  • 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除湿止痛力量更强,用治寒湿为患,疗效殊佳,以散络中风寒湿邪,为主药;天南星祛风豁痰,并能燥湿,以祛络...痰与湿邪,为辅药;风寒湿邪留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淤血痰湿留阻经络...作用),以化络中之淤血,使气血流畅,风寒湿邪不复留滞;地龙蠕动善穿,为入络之良品,以
  •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暑湿郁表证,夏暑天气炎热,乘凉过度,易受寒湿之邪侵袭,故外形似伤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一身悉肿。 临证时,有汗则去香薷,如外无寒湿者禁用。欲透表邪,可用青蒿、藿香以祛暑透邪
  • 257-262条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⑴。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⑵。[259] 〔讲解〕本条论述寒湿发黄的证治。 (1)伤寒发汗已,……故也:湿热发黄,当无...发黄疸,则非湿热发黄可知。究其原因,而是“寒湿在里不解故也”,寒湿在里,脾阳不运,及用发汗法后,阳气更虚,寒湿郁而不化,影响肝胆之疏泄,胆汁溢于肌肤,故...寒湿发黄,仅指出“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的禁忌及治则,并无具体的方药。临证
  • 小结

    要药,无论阳黄阴黄,随证配伍清热利湿或温化寒湿之品,皆常用之。 地肤子能清利湿热,善治皮肤
  • 茵陈

    之色也。热甚者,身如橘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湿发黄,身熏黄而色暗。大抵治以茵陈为主,阳黄...配茯苓、猪苓等利湿药,如茵陈五苓散;若属寒湿阴黄,须配附子、干姜等温中药,如茵陈四逆汤
  • 单元2

    化热;湿伤阳气,亦可转寒,但无论湿热或寒湿,凡未化燥成实者,皆当禁下,误下则戕伐脾土...寒湿的证治。 (1)身上疼痛,……鼻塞:“病在头中寒湿”,即病因头被寒湿所中,寒湿伤于头部,清窍为之不利,故头痛鼻塞而见心烦...说:“内药鼻中如瓜蒂散之属,使黄水出则寒湿去而愈”。此法可供参考。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
  • 暑温 伏暑

    即属于苦辛淡法的代表方剂;苦辛温法多用于寒湿证的治疗,见寒湿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