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7.72 金匮要略讲解治疗;劳疟用扶正调和的方法治疗;疟母用化瘀去痰的方法治疗。 小结 本篇专论疟病。首先,提出了“疟脉自弦”一句,作为疟病之总纲,次以“弦迟”、“弦数”之脉象,分别疟病的偏寒、偏热,作为疟病总纲之两翼;同时,并以疟邪之多寒多热和在阴在阳在高之不同,而分别...热,滋益亏耗之津气;疟病但热无寒而骨节烦痛的为温疟,用白虎汤清解邪热,加桂枝导邪外出;疟病多寒的为牡疟,以蜀漆散吐越疟痰,安神助阳。另外,疟病日久不解,疟邪依假痰、食、血,在左胁下结为“疟母”,以“内有癥瘕,外有寒热”为主要证候,治宜鳖甲...扶助正气。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疟脉自弦?疟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2、疟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鳖甲煎丸治疗疟母的道理是什么? 3、瘅疟、温疟、牡疟在临床上怎样鉴别 -
温疟
7.7 温病条辨讲解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讲解〕 本条述温疟的证治。 (1)温疟 “温疟”是疟疾中的一个类型。"温疟”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疟论》谓: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歧伯曰:此先伤于...安宫牛黄丸方(见前) 〔讲解〕 本条述心疟的证治。 "心疟”亦属于疟疾中另一分类病名。“心疟”之名,亦见《内经》。《素问•刺疟篇》谓:“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位的不同,所以病名不同,治法也各异。 温疟之邪在肌表,癉疟之邪入里伤津,所以治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清热透邪;治癉疟用五汁饮,救其津液;肺疟之邪伏肺卫之表,心疟之邪犯心包入里,所以治肺疟用杏仁汤,宣肺气以解暑邪;治心疟用加减银翘散,清心包络之热;用安宫牛黄丸,清热 -
疟疾
7.66 针灸学-下有散在发生。 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为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牡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为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为疟疾;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为疟母。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是感受疟邪所致。凡外感风寒暑湿,饮食所伤,劳倦过度,起居...寒战时弦紧,发热时弦数,间歇时弦迟,久疟则弦细。 体针 治则 和解少阳,祛邪截疟。取督脉、手三阳经穴为主。 处方 大椎 后溪 间使 液门...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疟先寒后热,取公孙、后溪、曲池、劳宫。疟先热后寒,取公孙、曲池、百劳、绝骨(《针灸大全》)。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 -
湿温(疟、痢、痘、痹附)
7.38 温病条辨讲解属外感湿邪致病,所以属于湿温范围。 “劳疟”的定义:原注谓:“疟邪久羁,因疟成劳,谓之劳疟”。所谓“劳”,有“劳损”、“虚损”之义。“疟邪久羁”,即疟疾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因疟成劳”,指因疟疾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导致全身虚损...少阴三疟”。 由于少阴三疟系属肾寒,所以少阴三疟的治疗原则是温肾截疟。 本条所列扶阳汤,即温补肾阳截疟方剂。方中鹿茸、附子、桂枝温肾;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来看,则用鳖甲煎丸;从三阴疟的治疗来看,太阴三疟以温脾汤治其本,少阴三疟以扶阳汤治其本,厥阴三疟以减味乌梅丸治其本。但太阴三疟、少阴三疟的治疗上,方中又同时合用常山截疟以治其标,这是中医学标本理论的具体运用。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