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药物,用不同的煎煮治法,发挥的效用也不同。 同样服药的方法不同,效用也有差别。 所以,对不同的
个人主页
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证。不同的证不一定表现出不同病,所以说异病同治,之所以是同治,是因为证同。
疾病的发生在于维护阴阳平衡点正气,与破坏阴阳平衡点邪气直接进行斗争。正气胜则疾病好转,邪气胜则疾病恶
中医学认为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共同特征,所以整体上调整阴阳平衡,即能量与物质的平衡,是治疗的根本方法。
首先通过四诊全面收集病证信息 按照八纲 区分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根据脏腑功能特点,辩识主证。 主证
1、体质禀赋 2、四时气候 3、饮食 居处 劳逸 生活习惯 4、诊治失误 5、脏腑失调
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人体阴阳气血互相配合,形成适宜人体内部小自然环境。在此过程中,藏象经络各起特定作用。
各种病机都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产生某种失衡变化,这种失衡有会引起包括升降出入异常在内的各种连锁反应。
正邪斗争的出汗为战汗。 复脉汤加人参,送汗出表。 正邪斗争,势均力敌,用药力帮助正气送出邪气。
此方补肾水,应注意脾胃湿气不重,另外必须是肾阴虚而非肾阳虚。
湿与水是一类,正常情况下是水,异常就变为湿。 因寒生湿,即寒湿 因热成湿,为热湿 湿证多变。 因为脾
温病病后的饮食及药物调理原则上以养阴生津为主,具体提出了牛乳饮、五汁饮、益胃汤、专翕大生膏等方剂,但
下焦温病是指温病的后期或晚期;从温病部位来看,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因此下焦温病,病在肝肾
邪气近表,脉浮者:白虎汤 沉小有力,病纯在里:承气汤
白虎汤:阳明热,邪气近表。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 清营汤:邪在血分,舌黄燥,肉色绛 舌滑微黄,邪在气
暑温:黄滑胎 温热:黄而干燥,舌苔老黄,甚则里有芒刺 寒湿:舌灰滑 有湿则脉缓
一、二行或有或无者难治 从邪有无出路来辨证。痢疾为湿热夹杂饮食停滞下注大肠,如大便次数多,湿热秽浊通
痹,即闭阻不通的意思。痹证,从广义来讲,泛指因气血阻闭肢体、经络、脏腑引起的多种疾病;狭义来讲,是指
中焦湿证,多以苦辛通降为主,湿从寒化者,则用苦辛温法;湿从热化者,则用苦辛寒法 黄芩滑石汤以苦寒的黄
热闭心包:舌质红绛而干,或苔黄燥。谵语,神昏,昏睡不醒;清宫汤送三宝 湿热蒙蔽心包:舌苔滑腻,色白或
从下:人参泻心汤 从上:三香汤: 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茯苓皮汤
茵陈蒿汤:阳明温病温热发黄兼见里实 二金汤:湿热蕴结于里 菌陈四逆汤:寒湿发黄合并肢厥
温热,伤阴。 增液汤:元参一两 麦冬(连心)八钱 细生地八钱 益胃汤方(甘凉法) 沙参三钱 麦冬五钱
温病出现小便不利,禁用淡渗,因为阴虚 湿热小便不利,要利小便,应为有湿
淡渗之禁(第二十九、第三十条),温病阴虚,利尿要注意 苦寒之禁(第三十一条),阴虚,苦寒燥之更虚 数
其因正虚不运药者,正气既虚,邪气复实,勉拟黄龙法,以人参补正,以大黄逐邪,以冬、地増液,邪退正存一线
所谓"热结旁流",是指由于里热盛实,燥屎结于大肠而不得下,后但见下利稀臭粪水的证候。 热结旁流证,在
“面目俱赤”,指颜面和眼白都发红,赤色主热主火 肺气郁遏,所以闻之声音粗重,呼气和吸气都粗而快 。“
所谓“中焦温病”,其涵义主要有三点: 第一,从病位来看,定位在胃与脾。 第二,从病性来看,以里热证和
"秋”即秋天气候由热转凉。“燥”即干燥,秋天气候由湿转燥。感此清凉干燥之气而致之热性病,即名“秋燥”
温病发生于夏秋季节,即暑病之偏于湿者谓之湿温。其病机是因湿生热或因热生湿,其证候性质以湿热为主,故名
清营汤:发热不渴,热在营分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合称为“温病三宝”,是中医治疗温病邪闭心包
银翘散:手太阴温病,中度情况下,辛凉解表 桑菊饮:手太阴温病,轻度情况下使用,身热微渴 白虎汤:重度
温邪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肺与皮毛相合而统卫气。病邪侵入,肺卫首当其冲,所以表现的症状,亦是肺卫之
生活起居、情志失调。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伤寒”、“温病”、“暑病”,均属于“伤寒”范围,其所以有不同命
因为每年的主气客气叠加,在客气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的时间段,容易造成气候的反常,形成非时之气的温病。
三焦、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主要治疗温病,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 三焦
一派认为伤寒包括温病,可以用伤寒方治疗。 一派认为伤寒不包括温病,或者包括不全面,某些情况不能用伤寒
表现相似,比如都有传染性
妊娠腹痛,其因湿浊下流者,以当归芍药散为治; 因阴寒内逆者,以附子汤为治。 产后腹痛,其因虚寒者,以
忧思不解,则血枯津竭,脏阴不足,燥热乘之,致神志不清,而证见悲伤欲哭,哭笑无常,象如神灵所作 津血两
其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用土瓜根散和肝行血; 其经水不利下,少腹硬满结痛,大便黑,小便自
温经汤具有温经通脉、养血祛瘀作用,为临床上妇科调经常用方。主要用於冲任失调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
当归生姜羊肉汤:腹内虚寒,腹中拘急而痛 枳实芍药散:产后气血郁滞的腹痛,表现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痉:产后血虚,汗出津伤,正气不足,易伤于邪。若感受风邪。其风邪化燥,则筋脉失去津血濡养,故发生肢体强
妊娠恶阻呕吐,治以干姜人参半夏丸 脾胃素虚而有饮邪,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则中焦之寒饮随之而上涌,所
妊娠胎漏前阴下血,其因癥痼害胎者,以桂枝茯苓丸为治; 因冲任失调者,以胶艾汤为治。
这个问题不错!这里的阴火和阳火是相对的。 阳火是指身体整体不虚的情况下,真的邪热过多。其表现为身体有力、声音大、舌苔黄厚、怕热、喜冷饮、大便干燥等等,用清热去火药,比如石膏、知母、黄连、龙胆草、白虎汤
谈谈个人看法吧。阴阳不同情况所指不同,阳化气、阴成形,有人理解阳为太阳,阴为月亮;有人理解阳为上半年,阴为下半年;有人理解阳为能量,阴为物质。 还是把人体放到天人合一的背景下理解比较好。把形体当做自然
这个问题不错,确实是应该提出的。教材《方剂讲解》上篇第四章方剂用法的附录中已经做出了说明,引用如下: 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仍未作出结论。但汉代和晋代的权衡肯定比现在为小,所
气机逆乱,水不正常运行就可生湿,热不正常运行可变成邪热。这个例子并没有详细解释湿热的症状。蛔虫多产生于湿热环境,这里直接认定是湿热,应该隐藏了更多详细的辩证过程。 教材这类案例往往是为了说明某种原理,
这个案例肯定有大便不通的症状,否则前医不会用大黄丸,承气汤。 大便不通并非全是因热而便秘,不能一概用承气汤。承气汤是治疗热性便秘的方剂,要有口渴、喜冷饮、体热、能食、脉洪大等特征。 通过脉、色的诊断
根据教材的讲解,“开阖枢”应是对三阴三阳进行运输气血功能时,各自特点的描述。三阴三阳以经络为主,内联脏腑,外联形体肌表。 经络是气血运输通道。相对而言,三阳经运送偏阳性的能量、气态物质多一些,偏阴性的
普通人的油汗在经典中没有见过描述与解释,所以我们不会自作猜测。现在有人说普通人的油汗是体内湿热,因其有粘腻的特点,可以结合舌、脉综合分析一下。 中医中有病危重,阴阳离绝的时候,会出现汗出如油的情况,显
胃为阳土的意思是胃阴与胃阳相比,胃阳要强势一点,所以其常态就是偏燥热一点。就像一个房间,阳台部分通常会热一点。而脾为阴土,意思就是脾阴与脾阳相比,脾阴要强势一点,所以脾的常态为偏湿寒一点,对应一个房间
1、上消以多饮而渴不止为特点,而小便异常是否预示也有下消之责呢?肝肾之因? 此情况下,小便异常需要分析,不能排除肝肾之因!依然四诊合参,如有肝肾之因,应有肝肾失衡的其它表现。 2、其中小便少者,具体
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系统中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这里心属火为阳是在五行系统里,与其它四个脏比较。而心为阴火是心与小肠进行比较,属于脏腑互为表里的情况。这是两个系统,心在里面分别属阳和属阴。建议再看看《概
中医分析疾病要从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几个方面着手。这个案例属于内伤、外感、阴阳寒热虚实混杂的情况,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 首先理解病的阴阳划分。单纯阳证,为表部有实热之邪,里部无病,正气充足,抗邪有
肾气实就是指肾的邪气盛,并未说明具体是哪种邪气。其意思是说无论哪种邪气盛,都会影响肾的功能,进而出现二便不通的表现。 至于肾功能异常为什么会导致二便不通,这个在概论的第二章藏象 肾部分有介绍。
《中医概念入门》的水液代谢章节提到了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到 过滤浊水,过滤后的清水通过三焦上升到肺,重新循环;剩余的浊水到膀胱。 如果肾的阴阳失衡,上述功能就会出问题,浊水未能正确过滤甚至浊水随
问题1: 这个问题如果学完内经就好了。在教材《黄帝内经讲解》二章二节中的“经脉与四时五气相应”的章节中提到: 甲为阳木,乙为阴木,皆东方之干,内应肝胆,即年月日时无不皆然。”马莳也说:“五脏之气,必应
为什么金匮肾气丸就有水火并补,阴阳协调的配伍,而六味地黄丸着重于补肾阴,在肾阳上有没有讲究阴阳协调呢? 六味地黄丸是给肾阴虚的人用的,其人肾阳不虚,当然只能补肾阴,不补肾阳。否则就变成阳过多了。这个最
谈点个人理解: 开阖枢是谈的功能,六经传变谈的是外邪入侵的路径。拿一个城市做比喻的话,发电厂、水厂、加油站等等是拥有功能的实体。而如果外敌进攻城市的话,会选择最有利于进攻的路径。 风寒外邪进攻人体的顺
教材《方剂讲解》中,确实只说使药是引经药。但是《中医药学概论》的方剂部分,说使药的含义有二,一为引经,一为调和诸药。这里甘草起的是调和诸药的功能,所以也叫使药。 使药:含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导方中
阳虚、津伤是两个证型同时出现,阳虚就是阳气不足,津伤就是津液受损。 水液流转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材中说了,水液流转与胃、肠、脾、肺、肾、膀胱都密切关系,这些脏腑分别在流转过程中起到特定作用。
概论的 病机章节列出病机的三个主要方面非常好, 正邪相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 基本上人体的疾病不出这三个方面。 正邪相争可以体现在全身各处。伤寒论论述的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正气较足,则病在三阳,有
中医不会通过一个症状就判断病位病性,自汗的原因非常多。伤寒表虚只是其中之一。起码要有一组症状才能判断。 另外要有内外的整体观,肠痈这种里部重证,会造成气机紊乱,表部气机会随之发生各种变化。自汗,恶寒都
一定要四诊合参,舌脉目面以及身体的各种症状,需要综合判断。脉只是其中重要一项。 脉细而无力提示为虚,脉涩而无力为精伤、血少,也可以是气滞血瘀。单纯脉涩而无力并不能判断一定是虚中夹实。实际判断没这么简单
这两个分别是伤寒和温病的内容。概论只是概括,谈了结论,没有讲细节。可以等学完伤寒和温病之后,再来详细探讨。 简单解释就是渴为身体缺水。但是如果脾胃有水饮之邪阻碍,人喝水觉得难受,并不想喝。如果是血热或
治病的中药都有偏性,牛黄非常寒凉,红肿有热的时候使用比较适宜。脓溃后,热已消,再用就不适宜了。有热邪的时候,用凉药,热邪受之,无热的时候用凉药就是人的身体受之,所以伤正。 一般的肿毒,脓溃后,就好了,
建议再看看:《概念入门》3.5天气部分。营卫运行于经络之中,有经络的地方就有营卫。经络遍布全身,内通脏腑,外达体表,所以内部也应该有营卫不合。 脉一般指血管,和经络不是一个概念。见《概念入门》2.2.
可以理解为6味地黄丸主要治疗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症状,所以如再加入助阳,药物反而会使火更旺。而肾气丸主要是由于肾阴肾阳不足导致的诸症?所以其君药要使用大量地黄来益髓填精? 是的,阴虚加水,阴阳虚水火都加
外无六经形证:指伤寒论中,人体按照三阴三阳划分六个区域,每个区域在遇到外邪侵袭,正气进行抵抗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表现,比如发热、怕冷、寒热往来、腹痛、手脚厥冷、等等。 内无便溺之阻结:没有内在的大便干
人体全身内外都有营卫之气,并不是只有表部才有营卫之气。所以调和营卫并非一定指表部营卫不合,里部脏腑也可以有营卫不合。 生姜大枣能健脾并补充津液,帮助产生营卫之气,很多虚证都可以用,并非单纯外感才用。
建议再仔细看看中医概念入门: 3.1章节的人体基本概念及运转机制 章节中叙述的阴阳气血的关系。 阳虚一定有气虚。就像烧水的时候,火不足的话,气一定是不足的。气虚是疾病的开始阶段,不一定有阳虚怕冷的表现
该有不够就是虚(“精气夺则虚”),代表保持平衡的能力不足 这里说的虚是因为平衡能力不足,如果平衡能力足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当前这个程度的虚? 这里的平衡能力是什么?是空调和制热器两个总称平衡力吗?还是另外
请问,根据“兼其相生者即同气之化”理论,水、土为什么会兼化。水与土没有相生关系的。 来源: 兼化是出现本行自身基本属性所应出现的征象外,还出现其他行的征象的表现。书中提到一种同气兼化是①兼其相生者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