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700页,第2段第9行。气虚发热之证,是因为脾胃阳气虚损,水谷精气当升不升,反下流于下焦,化为阴火,阴火上扰,故见发热,临床治疗当用甘温方药如补中益气汤之类,升发脾阳,升举下陷精气,则虚
《皇帝内经》681页,第三段。张景岳注:“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形体虚衰的是阳气不足,当用温补阳气的方
《黄帝内经》,教材538页,第11行
若脾胃素虚之人,饮食不能消克者,六君子加香砂;若兼外感宿食者,藿香正气散”(《张氏医通》)。如《医学正传》载一案,一壮年男子,寒月入水网鱼,饥甚,遇凉粥食之,腹
《黄帝内经》教材541页,第1行如龚子才治一妇,年四旬,心胃刺痛,时痛时止,不思食,食则吐,手足厥冷,胸中痞闷,口干作渴,此谓胃中虫也。以二陈汤加槟榔、枳实、乌梅、花椒、黑姜、苦楝根皮、生姜,煎一服
教材《黄帝内经讲解》461页,第7行:原文:上消以多饮而渴不止为特点,以肺热津伤立论,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何梦瑶说:“上消者,大渴饮多,甚者舌亦赤裂。经谓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是也。二便如常,
为原文:例如吴鞠通治肝郁挟外风致病一案,即属于邪客少阳,脏气先伤肝气乘虚内犯阳明的例子。案中云:“薛氏,四十岁,初因肝郁,继而内饮招外风为病。现在寒热如疟状,又有伏暑内发,新凉外加之象。六脉弦细而紧,
《黄帝内经讲解》374页第19行:原文
本文论述五实五虚的症状及预后。(1)“脉盛”,心主血脉,故脉盛为心气之实。“皮热”肺主皮毛,故皮热为肺气之实。“腹胀”,脾居中洲,腹胀是脾胃塞遏不通的表现。
关于三阴三阳有个问题想不明白,按六级传变顺序是:太阳(三阳)-阳明(二阳)-少阳(一阳)-太阴(三阴)-少阴(二阴)-厥阴(一阴),但根据内经开阖枢理论的话,少阴少阳为枢,也就是二阴与一阳为枢,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