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社区

《中医概念入门》书评

《中医概念入门》是网校李文强校长依据光明教材编写的一本概念入门书,目的是让普通人也能理解深奥的中医概念降低大家学习光明中医教材的难度

我们欢迎广大学习者反馈学习心得、评价或建议!



由 江同学 发布于 2022-10-28 11:43 · 编辑于 2023-04-26 12:19

13 个回答

写回答
最佳答案

学完李文强先生的《中医概念入门》,感觉此书是中医划时代的标志!从此,中医从玄学变为一门有逻辑的正式学科,以后普通人都能理解中医道理。

我以前学过其它入门书籍,比如《中医基础理论》、《圆运动的古中医》等等。这些书籍入门都不容易,主要是基本名词模糊,让人不懂,对问题的解释很牵强,像诡辩。

《入门》首先解决了阴阳定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虚实、寒热、天人合一、证、诊、治等概念做出了清晰解释。中医各家学说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理清了中医理论的很多难点,却通过生活常识使人非常容易理解,担得起“深入浅出”四个字。

以前中医总说“悟”,就是说不清道理,要通过大量学习,自己联想体会。过程艰难不说,每个人都能悟出点东西,都不全,就是盲人摸象。中医内部互相争吵。外人不敢学中医,太难。

《入门》的讲解过程应是经过深入思考的,由浅入深,每个概念都要说清楚,后面才会使用。这点与以前的中医书有明显不同。推荐给几个朋友,都说能看懂!还是理科生能把事说明白!

该书应该成为所有中医学习者的第一本入门书,可为学习者节省大量的学习时间,如能普及,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由 中医小跑堂 回答于 2022-11-09 12:29 · 编辑于 2023-05-02 13:38
最佳答案

     《中医概念入门》是基础中的基础,是入门的垫脚石,是决定中医学习程度与准确性的起点与坐标,非常重要。

     《中医概念入门》全书章节内容设置就很清晰。从整个天地阴阳讲起,用温室做比喻,引入"功能决定平衡点","平衡点决定阴阳属性“等概念,尤其是”平衡点确定后才能谈阴阳"这一条件,一下子令我茅塞顿开。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中总是能听到、看到、遇到关于阴阳的各种说辞,中医中阴阳属性的划分尤其至关重要。对阴阳的正确认识,也是决定能否做一个明白人和名医的先决条件。虽然我只是个中医爱好者,也很下功夫的读过一些医书,比如《中医基础理论》等,书中对阴阳概念的解释,就是以概念解释概念,简单划分,枯燥难懂,遇到具体问题時还是似是而非,判断不清。所以,我觉得《中医概念入门》这本书真的很好,对学习中医打基础帮助很大,我会细心阅读,认真做笔记,体会、理解,建立正确理念。

       就目前我阅读的程度,感觉这本书真的很好。李老师编撰的《中医概念入门》一书,通俗易懂,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是我们学习中医的必读书。如果说有建议,书中引用古籍中的生僻字,配上注音和释意,对学习阅读理解肯定会有更大的帮助。

       非常感恩光明中医先辈们的高瞻远瞩! 

       感恩默默付出坚守传承的老师们!

       感恩李文强校长老师的良苦用心!

       

      



由 chengwencui258 回答于 2022-11-02 00:26 · 编辑于 2022-11-05 18:20
李文强
2022-11-03 13:00

你提的心得很好!

中医的阴阳概念是最重要的,这是中医的公式。

阴阳讲不清楚,中医就讲不清楚。

阴阳讲清楚,中医的内容豁然开朗,可以持续深入!

chengwencui258
2022-11-08 23:18

非常感谢李校长老师百忙中回复!
我会继续学习,愿意跟着学校的进度安排坚持学业,更渴望得到老师的指导。

最佳答案

这本书叫《中医概念入门》,其实学完之后不仅仅是了解了中医的一些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中形象例子,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串起来,在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中医的基本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含义。也许这本书的书名并不能概括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由 doglovecat 回答于 2022-10-30 15:53 · 编辑于 2022-11-05 18:20
李文强
2022-10-31 12:03

你学的比较认真。书名如果有好的建议可以提一些,我参考一下。

理清中医基本概念可能是中医大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以前中医门派林立,各逞所学,内部互相攻击,外人云里雾里,导致支持中医的人不团结,没有力量。如果大家能在基础理论上达成共识,可以包容各家学说,就可以团结起来,发展中医的力量就大了。

最佳答案

李文强校长的《中医概念入门》通俗易懂,由浅入深,条理清晰,非常适合初学者。通过李校长中医基础概念的讲解,对阴阳与五脏有了更加通俗直观的理解。脏病经过治疗后,向腑、筋脉、皮 肉转化,是疾病变轻的表现。反之,如果皮 肉病、腑病经过治疗后向脏病转化,是疾病加重的情况。脏为阴,腑为阳,所以有阴病转阳病为轻,阳病转阴病为重。书中的对阴阳平衡的例子非常好,房间不冷不热,人呆的就会舒服,太冷太热,人都会感觉不好,这就是阴阳平衡。同时阴阳也对应升降,虚实,寒暑。调节阴阳就要用补泻方法。

在气的概念中,讲了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气于形是相对的,人体的阳气就是,有形之质化为无形之气。人是天地之精华,所以可以把阳可以把物质转化为精微之气,供人生长。而人的六经也是遵循天地的三阴三阳的。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
人的生命周期是与自然的节气和五运密切相关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人体自身的平衡,才能不生病,长寿延年。
人体的基本概念讲了,元气是人体的初始能量,象阳光,空气一样给人能量。以及形体,津液等中医中的特有人体概念,让我更好的理解了中医词汇,为阅读经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五脏的划分,让我理解了五脏与五行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要素。
书中还有基础的诊断方法,引经据典,我要多读几遍,慢慢消化。
感谢李校长的辛苦付出,让我们些想要学习中医的人有了明确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中医概念入门这本书。

由 shanliang 回答于 2022-10-28 16:09 · 编辑于 2022-11-05 18:20
李文强
2022-10-30 12:15

谢谢!
读的时候,可以自己画画思维图,更有助于理解。
中医的整体构架清楚了,后面还是学教材。
光明教材是宝库,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

之前读过李可老中医推荐的《古中医圆运动学》。结合今天看李文强老师教材中的三阴三阳的原理,对于将三阴三阳对应六气一些浅浅的思考。(引用李老师在《中医概念入门》中所述,在阴阳平衡中有两个维度考虑,第一是太阳为阳和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为阴。第2个维度是以地表为分界线,天气和地气的阴阳作用。)

三阴三阳是第1个维度的,总的阴阳力量划分。从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第二维度,地气中天气的能量显现,是风火暑湿燥寒

第三维度,是地气中,地气的能量显现木,火,土,金,水。

宏观上面看,这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阴阳对比关系显现出的能量变化,是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有形的。

而综合起来,将三个层次的阴阳划分结合在一起,就突出了重点不同。比如第1个厥阴风木。厥阴为太阳和地球整体之间的阴阳对比。风为地球中,天气的能量显现。木为地球中地气的能量显现。

结合在一起,显示出来的是一种运动变化。

比如厥阴代表的是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阴极。厥在古汉语中有极的意思。此时地球上天气的能量表现为风,地气的表现为木。

接下来是少阴君火。少阴代表地球整体,阴少了一点,(同时也代表着阳多了一点)。这个阳就是指君火。

君火,从角度来说,是从自身发出的,就像帝王身上会发光一样,徐徐上升(相火则是从外界发出,作用在自身上。比如说太阳发出光热,就是外来的是相火)

此时,地球中的天气表现还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整体大的阴阳对比少阴和地气君火变化来命名。

接下来是少阳相火。此时太阳和地球之间的阴阳平衡表现为太阳照射的热还比较少,对地球整体的影响显示少阳。

相火前面有叙述,指从外界发出作用于自身。而这个火,反映的是地球中天气的表现。(可对比上述君火,是地球中地气的表现)从这也能反映出相火是向下降的。因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才能够阴阳相交。

接下来是太阴湿土。

前面关系梳理一下,从上面随着太阳和地球之间阴阳对比关系,我们能看出内经中三阴三阳的排序(厥阴,少阴,少阳,太阴,……),很接近太阳与地球之间关系中突出呈现的变化,是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显现

前面厥阴,主要表现地球中天气,少阴也是表现天气,接着地球接受太阳照射的阳气开始显现,少阳已经开始从天气向下降。

接下来太阴湿土,则已到达地表交界之处。

湿表示地球中天气的显现,土则为地气的显现。

接下来阳明燥金。阳明,阳气在位置上已到达地表以下。在黄帝内经中阳明被称为二阳。在此理解为量上的多少。那么此时,太阳照射在地球的热,比之前少阳要多的。但为什么中间要加一个太阴湿土呢?这一部分应该就是位置空间的显现,阳气是从天气向下降到地表又降到地表以下,直到达地气。

此时地球中天气和地气的表现,燥为地球中天气的表现,金为地气的表现。

最后太阳寒水。太阳作用在地球上的阳气达到最多,也就是三阳太阳。因为这一整年的阳气,都经过秋收,最后封藏在地下。

此时天气的表现为寒,地气的表现为水。

六气中,火最为特殊。其他木土金水都有,三个层次阴阳对比变化,比如厥阴风木,日地关系厥阴,地球中天气为风,地气为木。但火,却分为君火和相火。在总的地日阴阳对比的关系上,一个只显示了地气的变化(君火),一个显示了天气的变化(相火)。

综上所述,在第1层次地球和太阳之间,阴阳对比呈现上。主要依据从地球天空一直降到地表降,再降到地下的顺序来表现。厥阴是地球天空上面。少阴则降下一点,但还没有达到贴近地表。少阳是太阳照射到地球,从太阳看向地球这个方向应该是射向地球,也就是向地表靠近的,太阴则是已到达地表,阳明是在地表以下,太阳是在地下

第二三层次,地球上天气与地气的交互呈现的状态。

个人学习时间短,理论基础浅薄,就有限知识延展推论,多有幼稚之处,请老师多多指教。

由 雪冰 回答于 2023-01-18 01:08 · 编辑于 2023-02-12 17:22
李文强
2023-01-18 11:59

感觉你提出了一种理解,主要观点是君火是地球自身之热,相火是太阳外来之热。三阴三阳是空间高度上,厥阴、少阴、少阳为地表上,太阴(地表),阳明、太阳为地下。湿土的形成有天气能量下降到大地的因素。

这倒是有不同波动叠加的感觉,你可以再组织一下语言,看能不能表达的清晰一些。

我调整了入门关于这段说法。总的观点还是条件不足,无法推论。

https://www.gmzyjc.com/read/rm/rm02.html#56

我是一名中医小白,之前有用过光明平台一段时间进行自学,后面因种种原有没坚持下去。隔了大半年,看到《中医概念入门》这本书,静下心细读,好多地方让我恍然大悟,有茅塞顿开之感,觉得我又可以了,于是又从头开始学起了。特别棒的一本书!

由 东东要坚持 回答于 2023-05-22 11:16 · 编辑于 2023-05-22 11:16

看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才慢慢的真正意义上的入了门,以前学的太乱了,好多根本看不明白

这次真的感谢

由 ssen663 回答于 2023-02-18 15:16 · 编辑于 2023-02-18 15:16

李文强老师的这本《中医概念入门》,是一本十分适合中医爱好者和新手小白入门的教材!

李校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了复杂深奥的中医概念。书中多次以室内暖气作为比喻,将阴液比喻为暖气中流动的水,阳气比喻为水受热蒸发后形成的蒸汽,生动形象!我本来对这些概念比较模糊,但经过李校长的这一番解释,脑海里刹那浮现出阴液和阳气运动的图像!

李校长的这本《中医概念入门》内容编排得当,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先介绍阴阳五行,自然天地的运动规律,然后再展开对于人体运行原理的层层描述。书中除了李校长自己的描述外,并且引用了很多其他教材和经典的条目作为延伸阅读,这一做法增强了读者对于其他经典医书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经过学习《中医概念入门》这本书,对于中医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很大的帮助,这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的过程,更是在了解天地自然万象的学习路上!

希望我能进入高级群,和校长和师兄们一起探讨中医问题。

由 甘草 回答于 2023-02-12 17:27 · 编辑于 2023-02-12 17:27
李文强
2023-02-14 21:24

您好,学完这本书,中医原理的大部分概念是过关的。学后面的教材不会那么痛苦。
我当年学教材的时候,不懂也强迫自己读下去,真不是愉快的经历。
把教材主要课程学完,然后再找个老师跟师实践一段时间,中医水平就可以了。

甘草
2023-02-21 13:21

好的谢谢老师,实践确实很重要!希望以后有缘能找到老师!

对于现在的人学中医,除了古文阅读理解能力,还有一个就是学中医的思维观念,可能是这几十年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影响太深,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院校教育,什么现况不言自明,如果用西方的思维学中医只会越学越蒙圈,除了教材外,如何培养中国人的东方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概念入门》除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晦涩难懂的概念,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间接的引导思维观念向中国人的东方思维方式上回归,这对以后的临证思维是有非常好的筑基意义。

由 gmzy-xsh1984 回答于 2022-11-01 23:10 · 编辑于 2022-11-01 23:10
李文强
2022-11-03 13:02

谢谢,说的有道理!

另外阅读完这本书后一个感受是这本书有较大的篇幅是引用《黄帝内经》等教材的原文,优点是通过《中医概念入门》提前把内经等教材中一些难点的概念梳理了一遍。同时有一个疑问是大量引用《黄帝内经》等教材的原文会不会增加了我这种初学者阅读的难度呢?因为这本书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本书。当然总体上来说这本书是通俗易懂的,特别是书中举了温室花园等很多形象的例子并配了一些简明的图,我觉得这个特别好。

由 doglovecat 回答于 2022-10-30 16:40 · 编辑于 2022-10-30 16:40
李文强
2022-10-31 12:14

大量引用原文目的有二:
一是如你所说,可以提前把难点梳理一遍,有利于以后的进一步学习。
二是书里很多观点属于第一次提出,需要有经典支撑,否则容易引起学习者的疑问。以前常说学中医需要有悟性、想象力。这种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基于经典,给出符合逻辑的解释,还要符合临床。因为光明教材已经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集大成者,所以《入门》要基于教材才能保证说理方向的正确。

老师,在作业这个界面上,《中医概念入门》的学时标记为20学时,我通过自己实际的学习经历认为这里标记20学时是学不完的,如果对比《中医药学概论》是150学时的话,《中医概念入门》至少也要50学时才能学完,这本书虽然叫概念入门,但其实不仅仅是要去了解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医的视角去理解人体的运转原理,以及当支撑人体运转的要素失衡后,如何去判断、如何去调节平衡的整体思路。

由 doglovecat 回答于 2022-10-30 15:02 · 编辑于 2022-10-30 15:02
李文强
2022-10-30 18:50

您好,确实需要改一下。开始的时候,内容较少,现在内容多了应该增加一下。60个学时应该比较合适。

《中医概念入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介绍了中医的医理,理论,及中医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初学者打好基础的最佳读物。如果中医是一座殿堂的话,《中医概念入门》应该是中医初学者的入门领路人,让初学者由浅及深地了解了中医之阴阳,寒热,正邪,及各种中医基本知识等等。为广大初学者提供了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概要,让广大中医爱好者可以条理清晰,思路有序地继续接下来的学习,《中医概念入门》是学习中医的朋友们踏入中医海洋的灯塔,指引广大中医爱好者和学者朋友们激浪前行。谢谢编者及广大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由 极地冰封 回答于 2022-10-28 17:01 · 编辑于 2022-10-28 17:01
李文强
2022-10-30 12:17

谢谢您的夸奖!《概念入门》只解决了基本理解问题,后面的要认真学习教材才能实用化。

1、作为入门级别的书籍从日常生活所见入手,快速理解相应的概念,使学习者能够从门外初步踏入门内,真的非常棒。 2、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关于里面的概念性的东西除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清楚概念以之后可不可以接下来通过偏于临床上的例子,对已经初步理解的概念进行一点小小的迁移应用。

由 lingchen 回答于 2022-10-28 16:45 · 编辑于 2022-10-28 16:45
李文强
2022-10-30 12:12

您好,谢谢您的认可和建议。

《概念入门》的定位是对教材的补充,主要是弥补中医基础理论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
临床方面,我的水平远不如各位经验丰富的教材编者,所以大家还是要认真学习教材。

初步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后,后面有计划写《伤寒入门》,可以考虑加入一些偏临床的案例,但总体上辅助阅读教材的定位不会变。

点击浏览器菜单,可将本站添加到主屏幕,方便随时学习